安徽|北京|重慶|福建|甘肅|貴州|廣東|廣西|海南|河北|河南|湖北|湖南|黑龍江|江蘇|江西|吉林|遼寧|內蒙古|寧夏|青海|山東|山西|陜西|上海|四川|天津|新疆|兵團|云南|浙江
超過一百萬人,在網上圍觀研究生種地
2024年07月22日 17:07
來源:中國新聞周刊
分享到:

  云南大理古生村,眼下可能是中國高學歷人群密度最高的村子。

  村子里有不少科技小院,來自中國農業(yè)大學、云南農業(yè)大學、南京大學等多所高校的100多名研究生、博士生乃至博導扎根在這里,“我們在最文藝的地方做最不文藝的事情!睅熒鷤兂38袊@。

  他們和當?shù)卮迕裢浴⑼、同勞動,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田野里種玉米、種萵筍,走街串巷收垃圾,探索著一個個農業(yè)研究課題,這些樸實無華的日常被記錄在《出道吧!科技小院》節(jié)目里。

  這檔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出品、拼多多發(fā)起并支持的農業(yè)真人秀節(jié)目于6月24日、25日播出后,受到廣泛關注。其中在B站上,兩期節(jié)目的播放量均超百萬,網友們紛紛向節(jié)目組喊話“加更”。這個科技小院到底有什么好看的?

云南大理古生村
云南大理古生村

忙碌的小院

  那些科技小院不是臨時搭建的真人秀場,而是另有來頭。

  古生村背靠蒼山、面朝洱海,有青瓦白墻的傳統(tǒng)白族民居,以及歷史悠久的古橋、古廟和古戲臺。漫步村落,能看到溪水環(huán)繞、綠樹成蔭。

  曾經,這里因無序開發(fā),導致洱海水質下降,經濟發(fā)展和生態(tài)保護矛盾重重。2021年10月,一個偶然的機會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農業(yè)大學教授張福鎖了解到當?shù)赝七M洱海保護治理的成果。在他的統(tǒng)籌下,2022年,由中國農業(yè)大學、云南農業(yè)大學和大理州人民政府共建的古生村科技小院揭牌,著力突破洱海保護與農民增收協(xié)同難的問題。自此,一批批農學師生帶著學業(yè)和人生課題來到這里,當?shù)氐目萍夹≡簲?shù)量也從1家擴展到了15家。

  中國農業(yè)大學研究生吳馨俁的“工位”在古生村的農田溝渠,距離洱海大約250米。她每周的工作是打撈水草和上游居民產生的垃圾,拖鞋、襪子、塑料袋....。.都是她的“網中之物”,有時還會與水蛭、青蛙等生物不期而遇。吳馨俁每周都要穿著厚重的打撈服,在溝渠里一站往往就是4個小時。

吳馨俁的特殊“工位”
吳馨俁的特殊“工位”

  這條溝渠也被師生稱為洱海的“生命道”。因為在西高東低的地勢影響下,蒼山的水自上而下流經農田溝渠,再匯入洱海。為了保護洱海的水質,科技小院專門建立了700米長的溝渠和大庫塘,用來攔截和凈化水源。除此以外,師生們還在古生片區(qū)構建起一個面積4.8平方公里的面源污染精準監(jiān)測體系,開展采樣工作。

  在吳馨俁堅守溝渠之際,韓朔和石權組成了“廢物搭子”到村里收垃圾。他們分別就讀于中國農業(yè)大學和南京大學,來到古生村主要研究“有機固廢資源化”。他們的課題是把生活垃圾經過堆肥處理后轉化為有機肥料,這樣既能減少生活垃圾流入洱海,也能實現(xiàn)資源的“變廢為寶”。他們對垃圾分類的要求十分嚴格和細致,一個普通的口服液要按照金屬瓶蓋、塑料封口、玻璃瓶身和紙標簽“各歸其位”。

韓朔和石權使用有機肥種出的生菜
韓朔和石權使用有機肥種出的生菜

  “古生村科技小院的整體工作主要圍繞三個問題展開。第一個就是面源污染的精準防控,稱為水質保衛(wèi)戰(zhàn)。二是要在當?shù)貥嫿ㄆ鹨环N綠色高值的種植模式。第三就是探討農民增收路徑,構建鄉(xiāng)村振興的陣地!惫派蹇萍夹≡旱呢撠熇蠋,中國農業(yè)大學資源與環(huán)境學院的副教授金可默說起小院滔滔不絕。這位曾經立志在科研道路上飛奔的農學匠人,如今已經深深愛上古生村的田野,“學校里做學問,很難去了解田間地頭真實情況。在科技小院可以和農民打成一片,去挖掘并解決實際生產中的問題。”

古生村科技小院負責老師,中國農業(yè)大學資源與環(huán)境學院副教授金可默
古生村科技小院負責老師,中國農業(yè)大學資源與環(huán)境學院副教授金可默

  云南農業(yè)大學的大四學生劉琳希望從肥料的維度探索綠色高值的種植模式。村里農戶的種植普遍存在大水大肥的情況,劉琳就設置了四個不同的實驗組,除了對照組,還包括農戶常用肥料、零盈余肥以及小院師生研發(fā)的綠色智能肥。綠色智能肥的目標就是讓作物“種得和老百姓一樣好,但能節(jié)省更多的成本”。以往農戶每季種玉米大約要每畝用肥600塊錢,而綠色智能肥能把成本降低至三分之一。

  這樣的故事和變化每天都在古生村上演。古生村科技小院建院不到兩年,就在“拼多多”第二屆科技小院大賽決賽中斬獲頭獎。這些堅守在特殊工位的師生們,正在探索現(xiàn)代和未來農業(yè)發(fā)展的核心議題,實現(xiàn)發(fā)展和保護的協(xié)同,在保護環(huán)境的同時促進農民增收。

小院的大門是敞開的

  要讓村民接納科技小院的技術并非易事,農戶們不敢將一季的收成押在大學生的科研實驗上,也不相信自己幾十年的種地經驗會輸給沒畢業(yè)的大學生。

  從調研、配肥到推廣,小院師生的每一步都受到了不少質疑。劉琳在上門調研時,最初總是被農戶認為是詐騙。為實驗田配肥時,劉琳對肥料的稱重精確到小數(shù)點的后一位,被阿姨稱為“造原子彈”。有的農戶覺得小院的肥料肥力不足,還會將用剩的尿素、雞糞倒在田里,最終導致燒苗。

古生村科技小院示范地
古生村科技小院示范地

  韓朔和石權去收垃圾的開局也不是很順利,有村民甚至拿著掃帚把他們趕了出來;有村民則表示不理解,自己女兒與他們年齡相仿,畢業(yè)后去了國內的知名大廠工作,他們?yōu)槭裁匆獊泶謇锸绽?/p>

  羅杰斯的創(chuàng)新擴散理論提到,創(chuàng)新應用是一個社會過程,要經歷獲知、說服、決定、實施和確認多個步驟。當學院派遇上經驗派,小院同學決定轉變思路,先和村民打好關系,融入當?shù)厣钪小?/p>

  同學們主動與村民嘮家常、跳廣場舞、輔導兒童功課。久而久之,村民們開始為他們豎起大拇指,不僅夸贊他們種地的技術,還會時常邀請他們參加村里的宴席。“我們現(xiàn)在已經成為古生村的氛圍組了”,有同學感嘆。

  劉琳以前很少和農民還有土地打交道,但她現(xiàn)在已經學會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和農民交流。談及用“零盈余智能化肥”替代傳統(tǒng)肥料,她現(xiàn)在會這樣解釋,“比方說我現(xiàn)在是個200斤的胖子,吃太多消化不了,還容易生病,所以現(xiàn)在要減肥,以前吃兩碗飯,現(xiàn)在只能吃一碗”。

  日久生情,村民們逐漸開始習慣有問題第一時間向科技小院求助。晚上八點半,村民李叔搶收萵筍的求助信息一到,中國農業(yè)大學的博士生應飛宇立即帶領同學們前往萵筍地,頭戴探照燈,腰系捆繩,一行人足足干了兩個小時才收完一噸。

  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,應飛宇深知農民種地的不易,也看到當?shù)赜泻芎玫霓r產品卻賣不出去的無奈。就在去年,古生村村民種植的萵筍行情很好,導致今年農民扎堆種植,結果一噸萵筍只能賣300元,再加上許多萵筍錯過采摘時機,出現(xiàn)“抽薹”且中心空洞老化現(xiàn)象,無法再流入市場,部分農民損失嚴重。

小院同學深夜幫村民搶收萵筍
小院同學深夜幫村民搶收萵筍

  這讓科技小院的師生意識到,振興農業(yè)不僅要幫助農戶提升種植水平,還要與市場連接,打通產業(yè)鏈。“古生村科技小院是國內首個進入3.0+階段的科技小院,與其他版本的服務模式相比,3.0+階段強調與企業(yè)、政府、小農戶以及合作社多主體合作!苯鹂赡f。

  目前,中國農業(yè)大學聯(lián)合拼多多共同推出“強農興農人才培養(yǎng)行動計劃”,探索“學-研-商”公益性人才培養(yǎng)模式。這其中包括:面向全國高校、科研院所扶持至少10項高質量科研項目和課題;開展學術沙龍、研討會、新農人培訓、電商助農等各類線下公益活動,每年不少于10場;面向全國科技小院團隊征集產、學、研、商對接需求,推動社會資源的有效流動。

  “拼多多是一家以農業(yè)為大盤的科技企業(yè),他們有寬闊的視野和資源,可以幫助科技小院科研成果落地孵化,以及農產品精準產消對接,進一步助力優(yōu)質科技農產品形成良性的供需大循環(huán)。”金可默坦言,除了打通產業(yè)鏈,當前中國農業(yè)發(fā)展面臨的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人才問題,“我們也希望可以通過和拼多多的人才培養(yǎng)計劃,讓更多年輕人可以留下來”。

比起出道,更想出發(fā)

  搶收萵筍的任務完成后,李叔也曾和小院的學生們探討過留下來的問題, “別干了,農業(yè)太辛苦了!連大專生都不愿意來種地,何況是你們這些碩士和博士生?”小院的學生們沒有立即給出回答。

搶收萵筍后李叔和同學交流
搶收萵筍后李叔和同學交流

  應飛宇忘不掉在小院經歷過的事情,比如凌晨三四點收玉米直到天亮,“我從來沒有和別人一起看過日出,但和古生村的村民、小院的師弟師妹們看過”。

  吳馨俁還有一個未打開的箱子,那里面是漂亮的衣服和化妝品,來之前她也憧憬過去蒼山洱海拍照打卡,如今她已經享受在水里打撈垃圾的日常,“農學的魅力可比穿裙子大多了。”

  “世事不難,我輩何用”是金可默的微信簽名。來到科技小院,真真切切感受到農戶的不易、農戶的憤怒、農戶的善良,她才真正領悟到這句話的含義,“當生活和工作真正和三農聯(lián)系起來,你們之間的感情羈絆產生了,也就慢慢出現(xiàn)了責任感和使命感”。

  對于這些“新農人們”來說,科技小院的生活教會了他們很多:從來沒有做過農活的年輕人,被迫學會了騎三輪車、收垃圾和種地;為了和村民打交道,內向的同學們都變得更加開朗,完成由i人轉e人的蛻變。

  農學人的極致浪漫,就是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山河大地上。秉承“解民生 治學問”的院訓,古生村科技小院的師生希望把技術送到農村,為的是讓中國的農民不用再“面朝黃土背朝天”,改變大眾對農民的認知,讓農民真正成為有尊嚴、有理想的職業(yè),讓國家從“農業(yè)大國”變?yōu)椤稗r業(yè)強國”。

  農業(yè)是一個長期主義的事情,很難在短期內看到成果。以科技小院為例,這件事已經堅持了15年。2009年,中國工程院院士、中國農業(yè)大學教授張福鎖和團隊首創(chuàng)河北曲周科技小院,旨在為農民提供“零距離、零時差、零門檻、零費用”的科技服務。如今,科技小院服務模式已從最初科技幫扶一家一戶的1.0模式、產業(yè)興農的2.0模式,發(fā)展到如今多學科交叉、多主體協(xié)同全面助力鄉(xiāng)村振興的3.0模式。據(jù)介紹,科技小院已拓展至全國31省千余個村莊,期間也得到越來越多社會力量的支持。

2024全國科技小院大會現(xiàn)場
2024全國科技小院大會現(xiàn)場

  “如果說科技小院拆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墻、學科與學科之間的墻、教學與科研之間的墻、教與學之間的墻。我們還想拆一堵墻——科研與市場之間的墻!逼炊喽喔笨偛煤顒P笛曾表示,農業(yè)的發(fā)展不能靠單打獨斗,需要跨學科、跨專業(yè)、跨行業(yè)、跨產業(yè)的通力合作,而拼多多發(fā)起并支持《出道吧!科技小院》就是希望農業(yè)、農村、農民,被更多人看見。

  事實上,拼多多一直奔走在支持青年學子投身農業(yè)的第一線,助力農業(yè)科研成果落地轉化,大力推進鄉(xiāng)村振興。拼多多不僅資助建設了畢節(jié)龍鳳科技小院、陜西佛坪山茱萸科技小院等一批科技小院,還連續(xù)兩屆作為科技小院大賽的支持方,助力高校學子交流、比拼興農之術。

  仰望星空,腳踏實地,農業(yè)的發(fā)展需要全社會的力量。或許正如在小院待了700多天后,應飛宇最真切的感受,“這個節(jié)目,足以讓我重新審視自己走過的路,于我的意義,不是出道吧,而是出發(fā)吧!

  作者:曾敏婷

【編輯:黃強】
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。 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
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Copyright ©1999-2024 chinanews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